水利感知网的建设是要在传统水利监测设施的基础上,对现有监测手段的空间维度进行扩展和延伸,形成面向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治理管理活动等对象的天、空、地一体化的水利感知网。
完善监测手段是构建水利感知网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建设基础、应用技术、空间维度、涉及尺度、面向对象、监测手段、建设单位进行分析
01
建设基础
弘建设基础包括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管理。
建设规划:制定水利感知网的建设规划,包括目标、范围、时间计划等。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通信网络、数据中心、传感器安装位置等基础设施。
数据管理: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存储、备份、恢复和安全措施等。
02
应用技术
应用技术包括智能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
传感技术: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技术,如流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水质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等。
通信技术:选择适合的通信技术,如无线通信(4G、5G、LoRaWAN、NB-IoT)或有线网络等。
数据分析技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支持。
03
空间维度
水利感知网的空间维度的监测手段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全面的水利感知网,为水资源管理、洪涝预警、水环境保护等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支持。
空间维度包括航天(空中)、航空(空中)、地面、地下、水下等。
航天(空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水利信息,如水域面积、水质变化、洪涝监测等。
航空(空中):通过飞行器、遥控飞机等载具进行空中监测,获取高分辨率的水利数据,如水位、水流速度等。
地面:在地面布置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监测水位、流量、水质等水文要素,如水位测站、流量测站等。
地下:利用地下水位、地下水质、井水位等监测点,监测地下水资源状况和变化。
水下:通过水下传感器和设备,监测水体底部沉积物、水质、水温等,如水下浮标、水下相机、水下声纳等。
04
涉及尺度
涉及尺度包括点、线、面等的涉水对象属性和环境状态,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监测目标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涉水对象属性和环境状态的示例:
点:
水文要素测量点:包括水位点、流量点等,用于监测特定位置的水文要素数据。
水质监测点:用于监测特定位置的水体水质指标,如水体中的溶解氧、pH值、浊度等。
线:
河流和渠道:对河流和渠道进行线性监测,包括水位变化、流速、水质变化等。
管网系统:对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进行线性监测,包括管道压力、流量、水质等。
面:
水库和湖泊:对水库和湖泊进行面积和水位的监测,包括水位变化、蓄水量、水库面积等。
湿地和沼泽:对湿地和沼泽的面积和水位进行监测,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
05
面向对象
水利感知网的面向对象包括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治理管理活动、水生态系统、农田灌溉等。
江河湖泊:对江河湖泊进行监测,包括水位、流量、水质、水温等,以了解水体的变化和水资源的状况。
水利工程:对水利工程进行监测,如水库、水闸、堤防等,包括水位、流量、应力、变形等,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管理。
水利治理管理活动:监测和评估水资源管理、洪涝防治、水环境保护等水利治理管理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包括水资源利用效率、洪涝预警、水环境状况等。
水生态系统:监测水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变化,包括湿地、河流生态环境、水生物多样性等,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
农田灌溉:对农田灌溉进行监测,包括土壤水分、作物需水量、灌溉效率等,以实现精确灌溉和节水管理。
06
监测手段
完善监测手段有四个途径:
(1)站网监测
即进一步完善现有监测站水雨情监测站点,合理新建站点,并同时考虑模型和参数率定等因素,明确各类数据采集方式、采集范围和采集频次。
(2)遥感监测
水利部本级建设并接收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共享的卫星影像资源,并向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机构共享原始要搞影像,提供遥感影基础处理服务;
流域管理机构建设遥感数据接收处理服务平台,接收水利部影像;
各级单位采用无人机巡查、自动巡飞、航空摄影等作业作为补充
(3)视频监测
完善形成覆盖水利部本级、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机构和工程管理单位四级的视频级联集控平台。
(4)应急监测
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巡测、水下机器人、车载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无人船、应急遥感等快速、高精度、便携、多要素的监测设备,实现在突发水灾害、水污染、水生态事件等的应急监测与实时处置,为应急决策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撑。
07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涉及到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水利部门、工程管理单位。
水利部:整体规划、政策制定和战略指导。
流域管理机构:流域尺度的规划和管理,确保监测网的完整覆盖和协调运行。
省级水利部门:监测网在省级范围内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
工程管理单位:具体的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确保监测设施的按时、按质完成。
热门关键词:过程尝水反监测仪表、多参数水质检测仪表、水质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