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水系统的韧性与安全—杭州自来水异味事件启示录
当前位置:达安首页>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 2025-07-25

7月16日清晨,杭州余杭区仁和街道的居民拧开水龙头准备早餐,一股刺鼻的恶臭扑面而来。有人形容为“死老鼠味”,有人觉得像“塑料燃烧味”,还有人闻到的是浓烈的“化粪池味”。社交媒体上迅速炸锅,恐慌情绪蔓延。

超市的瓶装水被抢购一空,部分居民驱车数公里去酒店开钟点房洗澡,甚至有家庭单日额外支出超过500元解决用水问题。

短短一天内,余杭区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超20个小区、约10万居民的正常生活被这股异味搅乱。官方通报称,异味由藻类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引起。

尽管这类物质无明显急性毒性,但居民洗澡后身体残留臭味,有宠物甚至对主人做出“埋屎动作”,部分人还出现腹泻、皮肤瘙痒等症状。

01 事件全景:异味自来水的来龙去脉

7月16日,仁和水厂工作人员首先发现水质嗅味指标异常。检测数据确认问题后,水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切换至备用水源,同时组织人员对相关管网进行冲洗。

据官方通报,13时30分出厂水水质恢复正常,16时30分主管网冲洗完毕。但末端支管及二次供水箱中的“存水”仍有残留,居民需自行排放管道内积水。

信息沟通滞后加剧了公众焦虑。水务公司9点发现异常,但首份官方通报直到21:44才发布,长达12小时的“信息真空”导致许多居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异味水。

三天后,官方调查组公布结果:异味来源于苕溪水源地藻类在高温缺氧环境下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这类物质具有极强的气味特征,即使浓度极低也能产生强烈臭味。

02 应急响应的得与失

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水务部门的技术性响应可圈可点。在发现异常后,水源切换和管网冲洗措施迅速启动,短时间内恢复了主管网水质。

据水务专家介绍,针对硫醚类物质的应急处理采用了“组合拳”:在水厂端投加高锰酸钾氧化硫醚,配合粉末活性炭吸附;在管网端开启消防栓冲洗死水,保证余氯浓度抑制微生物活动。

信息沟通和公共服务环节却明显滞后。在12小时的信息真空期,关于“粪水管误接”的谣言四起,警方不得不依法查处相关谣言。官方未设置临时供水点,仅建议用户自行放水,被质疑将处理成本转嫁给居民。

补偿方案引发更大争议。水务公司宣布为受影响用户减免7月份每户5吨水费(约15元),但居民普遍认为这无法覆盖桶装水购置、净水器滤芯损耗、医疗检查等实际损失。

03 深层次系统脆弱性暴露

此次事件揭示了城市供水系统的多重脆弱点。苕溪水源地5月曾检出粪大肠菌群数值超标730倍,水源保护的短板已然显现。 富营养化水体在高温下藻类爆发,死亡后产生硫醚类物质,这正是我国80%水源水存在嗅味问题的缩影。

传统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对溶解性硫醚去除能力有限。专家指出,硫醚类物质具有低水溶性、强挥发性特点,常规工艺难以有效捕捉。

管网系统老化构成二次污染风险。全国数据显示,31.1%的出厂水仍能检出硫醚,管网生物膜、死水端缺氧环境成为微生物活动的温床。余杭部分小区二次供水箱清洁不足,高层用户至17日仍反馈异味未完全消除。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事件在杭州并非首次。2020年西湖区就发生过类似事故,但系统性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反映了城市供水系统管理的深层次挑战。

04 全球视野下的异味治理

藻类引发的自来水异味并非杭州独有。2019年澳大利亚悉尼因藻类爆发导致水带出土腥味;2022年美国威斯康星州湖区也出现类似投诉。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自然因素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透明公开的信息发布能有效缓解公众焦虑。国外事件处理中,相关部门详细解释原因,公布监测数据、处理流程和恢复时间表,使公众焦虑明显缓解。

相比之下,杭州此次事件的信息发布过于技术化,未能清晰解释硫醚的性质、危害及家庭应急处理方法。缺乏透明度导致恐慌和怀疑蔓延。

05 建设韧性供水系统的路径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增多趋势,建设韧性供水系统已成当务之急。中央近期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杭州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滨江区浦沿街道的世茂之西湖小区完成了二次供水设施改造,41层超高层建筑通过泵房分区、增加立管管材壁厚等措施,显著提升了供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构建全链条防护网是根本出路:

水源治理:重点流域控制氮磷含量,建设湖滨湿地,减少藻类繁殖条件;

工艺升级:水厂增设预氧化+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引入膜技术精准截留;

管网优化:更换老旧铸铁管为PE管,保持流速避免死水,定期冲洗抑制生物膜;

智慧预警:从水源地藻类监测仪到用户端异味投诉APP,实现全流程实时监控。

杭州水务部门已开展“原水、制水、供水、排水、配水”全链条防汛应急演练,模拟处置厂站内涝等实战场景,提升快速响应与协同处置能力。 这些措施指向韧性城市的核心——系统抵御、适应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06 公众沟通与信任重建

在公共危机中,及时透明的信息传播至关重要。此次事件中,12小时的信息真空期放大了公众恐慌,也损害了供水部门的公信力。

建立双向沟通渠道是重建信任的关键。一方面,水务部门应通过短信、APP等渠道及时推送水质异常信息;另一方面,应建立便捷的居民反馈机制,使公众关切能够被及时回应。

补偿机制也需要更加科学合理。象征性的水费减免难以弥补居民实际损失,应考虑建立涵盖直接经济损失和健康影响的综合补偿方案

杭州余杭区部分小区二次供水水箱完成冲洗后,居民家中流出的自来水终于恢复了清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韧性城市”建设目标,不仅指向看得见的管网改造,更包含看不见的应急机制完善和风险沟通能力提升。一座城市的韧性,最终体现在它面对危机时的透明度与责任感上。

热门关键词:过程尝水反监测仪表、多参数水质检测仪表、水质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