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网节水控漏的痛点、难度及需求
当前位置:达安首页>行业资讯
更新时间: 2025-01-14

据住建部公布的《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1年全国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总量为742.16亿立方米,漏损水量为94.08亿立方米,综合漏损率为12.68%,产销差率15.34%,其中城市公共供水总量为630.76亿立方米,漏损水量为80.44亿立方米,综合漏损率为12.75%,产销差率15.3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要求的“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仍然有一定距离。

 

01

供水管网节水控漏的痛点

 

管网布局问题;

无论是市政道路还是小区配套项目,都涉及多专业交叉施工问题,施工进场先后顺序往往也对管网漏损产生一定影响.若供水管网进场施工较晚,其他专业管线已铺设完成,经常造成局部供水管网路由被占用问题,变更较多,造成管网局部阻力增大,漏水(暗漏、渗漏)风险增大。

 

管网老化、管理粗放等硬件和软件问题

 

由于供水管网通常埋设在地下或建筑物内部,修复漏损点需要进行挖掘、拆除等工作,增加了维修成本和对供水系统的干扰。同时,由于供水管网的复杂性,修复一处漏损点可能会导致其他部分的漏损

 

漏水点勘测不准确:


技术问题

Ø被动巡检法。效率不高,主要适用于较大的漏损,如爆管(明漏)

Ø听音法。主要使用听漏棒、听漏仪寻找漏点。这种需要有经验的专业探漏人员,存在实时性差、定位难,效率低、监测效果不佳,难以发现如深漏、暗漏、小漏。

Ø探地雷达法。利用电磁波扫描地下状态,从反射信号观察地下物体状态分布,但地下介质与空气不同、分层杂乱性大,电磁波穿透程度有限,准确率有待提升,加之设备昂贵,没有普通使用阶段。

Ø分区计量法。通过截断管段或关闭管段上阀门的方法,将供水管网划分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供水区域,并在每个区域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安装流量计,从而实现对每个区域进出流量的监测,将漏损管理进行区块化逐级分解。

 

 

02

控制漏损过程中的难度与需求

 

① 软硬件投入与投资成本受限之间的问题。

 

② 管材及老旧小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需要及时安装流量计、压力传感器、探漏仪等实时在线设备。

 

③ 数据存在偏差导致数据分析失效,数据治理是关键难点

 

④ 准确度、精度(机械表、超声波水表、人工抄表等)存在不一致性,数据是支持业务决策的基础,数据治理有助于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来保持数据的实效性。

 

⑤ 针对大管道,目前整个行业都是技术难题,单点的只能测量一个点的流速,精度比较低。

 

⑥ 如何秒靶找到漏损点及定位点来实现节能降效?

 

⑦ 如何合理选型与部署传感器,且不影响管网回路和正常的运行

热门关键词:过程尝水反监测仪表、多参数水质检测仪表、水质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