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跨界智慧水务?
当前位置:达安首页>常见问答
更新时间: 2025-08-08

当华为的AI算法在苏州河道上自动捕捉违规行为,当施耐德的能效管理系统悄然优化着千里之外水厂的能耗,当博铭维的机器人钻入城市地下“血管”进行无人化检测——智慧水务的版图,早已超越了传统水务企业的边界。

一场由政策牵引、技术驱动、资本助推的跨界融合浪潮,正深刻重塑着水资源管理的未来格局。科技巨头、通信大鳄、设备龙头、工程巨擘乃至金融机构,纷纷携其核心能力入场,共同掘金这片“水科技”蓝海。


01 科技巨头:以生态与算力重构水务“大脑”


1.核心优势: 云计算、AI大模型、大数据平台、生态整合能力。

2.战略定位: 打造智慧水务的底层技术平台和智能决策中枢。

典型案例:

华为: 从NB-IoT奠基者跃升为空天地网一体化方案架构师。其“水利水务数字平台”向下整合智能感知设备,向上开放API聚合行业ISV能力,在苏州等地实现河道AI监管、管网智能调度。关键在于构建了兼容并蓄的生态底座。

阿里云: 以“ET环境大脑”与“水务中台”为核心,如重庆水务项目,将复杂的大数据、AI能力封装为可调用服务,显著降低行业技术应用门槛,推动普惠数字化。

腾讯/百度: 依托云平台与AI技术优势,聚焦智慧水厂、城乡供水、排水防涝等场景,提供全栈式智能解决方案,驱动业务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跨界价值:

提供强大的算力基础、先进的AI模型(尤其是大模型在预测、优化、决策支持方面的潜力)、开放的生态平台,解决传统水务信息化程度低、系统孤岛、决策智能化不足等核心痛点。


02 通信运营商:编织水务万物互联的“神经网络”


1.核心优势: 覆盖广泛的通信网络(5G、NB-IoT、光纤)、海量连接管理能力、用户触点资源。

2.战略定位: 智慧水务的“连接使能者”和关键数据管道。

典型案例:

中国移动/电信/联通: 与水务集团深度绑定(如深圳移动&深圳水务),大规模部署NB-IoT智能水表,构建城市级水务物联网平台。其价值在于解决了海量终端设备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连接的刚需。

合作模式: 与积成电子等智能表计厂商、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商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如NB-IoT水表规范),推动规模化应用。

跨界价值:

 提供可靠、高效、经济的通信连接,保障水务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参与标准制定,促进产业规范化;利用用户规模优势,助力水务公共服务触达。


03 设备制造与工业自动化企业:从硬件到系统的“智能跃迁”


1.核心优势: 对水务工艺的深刻理解、精密设备制造能力、工业级自动化与控制系统(OT技术)。

2.战略定位: 推动水务核心生产环节(水厂、泵站、管网)的智能化、自动化、精益化。

典型案例:

西门子/施耐德/ABB: 工业自动化巨头。施耐德联手南方泵业、新天科技等,提供覆盖“取-输-净-排”全流程的智慧水网解决方案,其核心是将成熟的工业控制逻辑与能效管理经验迁移至水务场景,实现工艺优化与能耗降低。

跨界价值: 

将工业领域的硬核自动化控制、精密制造、可靠性工程能力注入水务,实现核心工艺设备的智能化升级与系统级优化,提升生产效率、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


04 工程建设企业:打造智慧基因的“基础设施底座”


1.核心优势: 大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总承包能力,对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理解。

2.战略定位: 在新建或改造项目中,将智慧化理念与技术“前置性”融入物理基础设施。

典型案例:

中铁城际等: 在项目中实践“智能感知-本地决策-可持续循环”理念。如在长三角打造“零废弃智慧水厂”,创新性融合边缘计算、生物基材料与工程建造;在西南山地城市应用去中心化供水和边缘计算渗漏定位技术。其价值在于实现了“硬基建”与“软智能”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跨界价值:

确保智慧水务所需的智能感知层(传感器、仪表布设)、网络层(管道内光纤/无线通信预埋)、边缘计算节点等硬件基础在建设阶段就高质量落地,避免后期改造的难度和成本,从源头构建智慧水务的“强健体魄”。


05 金融资本:智慧水务发展的“隐形推手”与“加速器”


核心优势: 资金募集、资本运作、风险管理能力。

战略定位: 为智慧水务项目提供全周期资金保障,催化技术与市场成熟。

参与形式:

        项目融资: 提供贷款、融资租赁等,支持智能水表大规模更换、智慧水厂/管网改造等重资产项目。

        产业基金: 设立专项水务科技基金,投资于创新型智慧水务技术企业(如机器人、AI算法、传感器公司)和项目。

        绿色金融: 利用ESG投资趋势,发行绿色债券或提供优惠融资,支持具有显著节能降耗、减碳效果的智慧水务项目。

        赋能并购: 支持水务集团或科技公司通过并购整合技术资源,加速智慧化布局。

跨界价值:

解决智慧水务项目普遍面临的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痛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加速技术研发转化和规模化应用,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是行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血液”和“催化剂”。

跨界其本质是水资源精细化、智能化、可持续化管理的历史性需求,倒逼多学科、多产业能力的融合。跨界企业带来了云计算、大模型、物联网、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资本运作等“活水”,正与传统水务的深厚积淀(工艺Know-How、管网资产、运营经验)发生剧烈而富有创造性的化学反应。

然而,融合之路非坦途:

        数据壁垒与系统烟囱: 不同背景企业系统协议、数据格式各异,全局优化受阻(如倍杰特曾遇“局部智能”困境)。亟需类似《城镇供水管网智能化通用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统一接口。

        技术整合复杂度高: 将IT、OT、CT、AI、机器人等技术无缝融入复杂水务场景,对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商业模式创新需求: 从卖设备、卖软件到卖服务(智慧运维、效果保证),需要跨界企业共同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安全与可靠性挑战: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系统失效风险随智能化提升而放大,需构建全栈安全体系。

上一篇:没有内容了

热门关键词:过程尝水反监测仪表、多参数水质检测仪表、水质监测站